CC 專題

  • 2008-10-03
    林克寰

    相信本報的讀者,對於創用 CC 的特性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創用 CC 要在僵化的智慧財產權市場上添加彈性,給予創作者更多的選擇,同時要讓各種複雜的授權方式變得簡單易懂、可彼此搭配混用,因此以現行的著作權法為基礎,規劃了一系列的授權方式,每一種授權方式同時提供法律條款、授權標章、數位標籤,讓任何法院、任何人、各種應用程式都能輕易明白數位內容所採用的授權方式。

    上面這段文字,背後的理念與細節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講完;台灣創用 CC 計畫多年推動下來,累積了不少文件教學,想更深入了解這些理論背景,可以多加利用。然而,對於實務工作的朋友們來說,或許更關心的是要如何把「創用 CC」放進自己的設計流程或工作流程當中 ── 確實創用 CC 的網站上提供了許多的工具與資源,但是這些東西零零散散的,要怎麼整合在一起呢?

  • 2008-09-05
    趙柏強


    "Open business… is just business — using new methods that tend to include (though not necessarily): Sampling (free content), reliance on modem technology, online community culture, increased transparency and fair sharing of returns with creators — still subject to familar business concerns. " — iSummit '08 Open Business track

    柏克萊大學哈斯商學院開放式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亨利.伽斯柏曾著有一本暢銷商管書籍 "Open Innovation",這本書的中心概念是:由於公司不可能集結世界上所有最頂尖的人才,所以應該多多借重別間公司的創意,同時也把自己閒置、不知作何應用的創意開放給別的公司應用,方能獲取最大效益。雖然本書中提的方式多為專利轉讓或有限授權,但已經有公眾授權支持者經常強調的「合作」概念在裡頭。

  • 2008-07-04
    容邵武

    「文化資產」的文化是一件東西嗎?那誰擁有這個「東西」呢?「文化資產」的資產和一般的財產有甚麼不同嗎?

  • 2008-06-06
    周文茵

    典藏機構常擁有大量的前人及當代的珍貴作品,也有將其典藏品與大眾分享的任務。然而在現行著作權法的限制之下,卻不能充分利用許多交換與應用的機會,難以發揮網路的公眾近用本質。另一方面,創用CC公眾授權條款在互享創作的使用需求下應孕而生,是「全然權利保留」思考外的另一種選擇。創用CC公眾授權條款以簡易的語言,明定所授權作品的使用權利,減低了該作品的權利人與利用人在授權事務上的負擔。

    典藏機構採用創用CC授權條款的可行性思考,於現今顯得日益重要。然而,典藏品以數位化的方式對公眾釋出,此看似簡單想法的背後,卻需要經歷繁複細膩的著作權釐清過程,以及多面向的策略思考與評估。

    在推廣創用CC授權條款的歷程中,「數位典藏聯合目錄」是我們的取經對象。「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國家經費所支持,基於「取之於民,還諸於民」的立場,「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的主要工作即在於將典藏之數位化內容以簡易目錄的方式供公眾查詢利用,而此概念恰巧與創用CC授權的公眾近用精神相符。我們很高興有機會能與數位典藏領域的專家,積極討論公眾授權應用於「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的可行性與實務作法。

  • 2008-05-02
    辜雅蕾

    長久以來,大型又資本集中的出版商、唱片公司、電視台等,都是我們文化與資訊內容的最大生產者,同時,也是最大的智慧財產權擁有者。Caves(2003)認為,以智慧財產權為中心的文化商品,是具有耐久性租金的產品,即使經過很久,同樣的內容還是可以創造新的利潤,因此,智慧財產權可以說是這些大型內容供應商的最重要資產。大型內容供應商以集中壟斷式的模式控制文化內容的生產,智慧財產權的管理正是他們經營的重點。

    而傳統上,對於一般創作者而言,又勢必經過出版商、唱片公司等文化中介機構才能讓自己的作品進入市場。文化中介制度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所謂的文化中介泛指中介勞動或將其勞動產製商品化者(林富美,2006)。在這層層的把關之下,創作者往往必須以讓出自己的著作財產權,以換取作品的商品化。

  • 2008-04-03
    文:莊庭瑞 摘錄:辜雅蕾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如何找回我們的自由文化》(註1)是勞倫斯・雷席格 (Lawrence Lessig) 的第三本書。前兩本著作(註2)中,他的論述範圍較廣,分別涵蓋網際網路的法律與技術制約,以及資訊時代的創新與資源共創架構。這本書則專注於網路時代的自由文化議題,明指現今著作權體制以及媒體集中化的不當,以及兩者相互加持所帶來的負面循環發展。

    在本書中,勞倫斯・雷席格以美國為場域,運用許多鮮明的例證,明述網際網路所帶來的衝擊,以及現今著作權體制的諸多不合時宜。雷席格指出:美國國會為了因應資訊技術的進展,在修法或立法上單方面加強對著作權擁所有者的保護,因此同時限縮使用者權利的作法,不僅扼殺了技術與商業創新的諸多可能,也是對自由文化的傷害。

    整本書的前半部份,主要分別呈現文化與知識「盜用行為」的現狀以及諸多前例;說明「創意財產」 (Creative Property) 的特質,以及著作權體制在英美兩國的發展;並用法律、常規、市場、架構四方制約的角度來分析創意財產以及其變革;闡述為何著作財產在法律上的過份保護,以及媒體集團依此所提出的嚴厲法律訴訟,對於著作的使用者與創作者、文化與科技的眾多創新者、以及民主政體都是傷害。

  • 2008-03-07
    台灣創用CC計畫

    本期台灣創用CC計畫又邁入一個新的年頭。回顧2007年,「創用CC」計畫的同仁,為了讓創用CC授權在台灣的推廣,完成許多工作。因此,開春後的第一期電子報—新年特刊內容,由所有同仁分別說明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以及對未來一年預計完成的計畫,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特刊,讓所有關心「創用CC」計畫的朋友,瞭解「創用CC」計畫目前的狀況以及未來的走向,在這同時,也讓所有「創用CC」計畫的工作人員,跟大家拜年。

  • 2008-02-01
    辜雅蕾

    ACIA:資訊時代之亞洲與公眾創用研討會已於2008年1月19、20日在中研院順利舉行。本次研討會涵蓋產業、法律與文化三個面向,內容多元,自台灣以外地區來參與的與會者之間也有很不錯的互動。

    研討會首先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 William W. Fisher 發表主題演講:著作權法危機的解決方案。 Fisher 由數位音樂的銷售雖然不斷成長,但仍無法彌補實體媒體的銷售額損失談起著作權法的危機,他接著檢視了目前已被提出的幾種解決方法,共有四種;分別是繼續增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加裝科技保護的裝置(TPR)、另種方式的補償系統、以及全新的機制。這四種解決方案各自都有優缺點,不過 Fisher 認為仍以第四種最為看好,也就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集體授權系統。

  • 2008-01-04
    李治安、林懿萱

    前言:創用CC電子報從上月開始連載三期有關開放出版的長篇文章。本文是兩位曾經任職於台灣創用CC 計畫的優秀同仁李治安與林懿萱,憑著長期對創用CC等相關議題的研究,合著了「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用出版相關問題初探」一文。由於全文具學術性質,篇幅較長,為讓電子報讀者更容易閱讀,因此僅取文中三大段連載,分別為「開放近用(出版)的定義、發展歷程及自我典藏」、「學術出版開放近用經營模式分析」、「Science Commons中的出版計畫」三部分。而該全文已於2007年4月刊載於「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期刊,文中參考書目與附註,或有興趣延伸閱讀的朋友都可以全文查詢。

  • 2007-12-07
    李治安、林懿萱

    前言:創用CC電子報從上月開始連載三期有關開放出版的長篇文章。本文是兩位曾經任職於台灣創用CC計畫的優秀同仁李治安與林懿萱,憑著長期對創用CC等相關議題的研究,合著了「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用出版相關問題初探」一文。由於全文具學術性質,篇幅較長,為讓電子報讀者更容易閱讀,因此僅取文中三大段連載,分別為「開放近用(出版)的定義、發展歷程及自我典藏」、「學術出版開放近用經營模式分析」、「Science Commons中的出版計畫」三部分。而該全文已於2007年4月刊載於「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期刊,文中參考書目與附註,或有興趣延伸閱讀的朋友都可以全文查詢。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