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專題

  • 2007-01-05
    林懿萱

    英國的BBC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在 2005 年4月,與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第四頻道(Channel 4)、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共同發起「創意典藏授權團隊」(Creative Archive Licence Group),提供他們擁有的動、靜態影像及錄音檔案,供英國民眾依據「創意典藏授權條款」(Creative Archive Licence)自由下載利用,之後教師電視頻道(Teachers' TV)及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館委員會(The 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s Council)也陸續加入「創意典藏授權團隊」,釋出內容供英國民眾使用及作為再創作的素材。

    「創意典藏授權」主要由五個要素組成:

  • 2006-12-01
    Jedi

    對部落客──尤其是硬派部落客──來說,部落格意味著一切的可能,既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揉合各種當代媒體與技術的實踐。部落客們運用著各種網頁技術,讓文字、圖片、聲音、影像以及互動設計遂成為部落格的一部份,而且這些內容不只是被動地為人所感受,也讓部落格成為部落客們得以主動參與的節點。

    在此種文化氛圍中,部落客的創作往往不是完全獨創的,而是融入了特定時空環境的其他素材,也就是運用了大量舊有內容而成;其中最大宗、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謂「惡搞」(KUSO) 的創作。例如「波羅日報 」是將轉寄信中的圖片,按照蘋果日報的腥羶手法拼貼而成;「CD PRO-2」是把霹靂布袋戲配音那一套,搭上剪輯過的港片無間道;「陳水扁持水果刀追殺李登輝」是取樣新聞播報片段,再以 DJ 手法重混進電音中;「orz 之歌」則是把源自日本 2cha 留言版文化的顏文字放進歌詞裡,所創作出來的歌曲。這些都是知名部落客們發揮創意的心血結晶,也是近代文化產業中無可忽視的一段。

  • 2006-11-03
    鄭陸霖

    每個人,當然也包括每一個學者,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各有不同,吸引他們目光的經驗現象也往往南轅北轍。我是在三年前左右第一次聽說這世界上有「Creative Commons」(底下簡稱CC)這個東西,稍稍理解它後就對CC「一見鍾情」,到現在還常在玩味它對我的社會學意義。雖然只在六年前短暫做過一個跟CC扯不上一點關係的網際網路研究,然而這不表示 CC 只是我的「業餘」興趣;事實剛好相反,CC持續吸引我的是初次邂逅時「絕對錯不了」的直覺—CC緊密關聯到社會學的當代知識挑戰。我想就借電子報一角來試著弄清楚些我那模糊的直覺。

    先談點「社會學」,從百年前草創時期開始延綿至今,社會學者就一直遺傳一個學問的特色,那就是對於如何回應「當代」的思考焦慮。簡單講,就是想要去看清楚正在我們身上作用、在我們四周發生的時代變動與社會脈動。社會學者在思考「現在正發生什麼?」的問題時,環繞著「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現代性」、「後現代」、「全球化」等概念生產過許多相互呼應或者彼此攻訐的論述,從而也發揮了許多關於「社會」的想像。

  • 2006-10-05
    李治安

    壹、開放內容的社會意涵

    前期所述許多開放內容的經營模式,均建構在網路社群的基礎上,該等社群成員的組成,跨越了年齡、性別、種族、國籍及空間等界限。社群成員彼此間,雖然可能未曾謀面,但是卻可以發展出一種以內容分享及共同的知識興趣為基礎的社會關係。社群成員間的互動,以資訊生產作為媒介,但是這種資訊生產不同於傳統的資訊生產,傳統的資訊生產通常是市場與價格機制下的產物,而開放內容的資訊生產,卻純粹是人與人之間自發性心智互動過程的記錄(註一)。

    此外,過去傳統媒體以「一對多」的模式,片面的決定消費者得以接觸哪些資訊 ,並進而影響消費者的價值觀 ,甚至公共意見的形成。但是開放內容的經營模式,卻將資訊產生的過程轉化為「多對多」的互動模式,資訊生產的權力逐漸由少數的媒體公司,轉移到個人,商業媒體公司將越來越難操縱消費者的資訊取得,這種趨勢可說是資訊生產過程的民主化。

  • 2006-09-01
    李治安

    長久以來,出版社、製片商、唱片公司、電視台及其他大型的媒體公司為社會提供了大部分的資訊內容,當然也掌控了其中大部分的智慧財產權;然而,傳統集中化的資訊生產模式在數位時代中已經無法唯我獨尊,在網路世界許多分散式的資訊產出平台中,一場資訊媒體的草根運動正逐漸萌芽、茁壯。

    開放原始碼暨自由軟體運動為這場草根運動帶來了重要的啟發,從資訊生產的角度而言,過去資訊的生產大部份是發生在少數創作者及媒體集團間的封閉過程,但是由於數位科技降低了資訊生產及傳遞的成本,現在一般人也可透過網路,在不同階段參與資訊的產出過程;從資訊使用的角度而言,過去由於受限於著作權法、科技保護措施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的制式著作權宣示方式,使用者得以自由重製、改作及從事其他衍生使用的內容其實相當有限,但是在現今的資訊社會中,有愈來愈多的內容以公眾授權的方式,開放給一般大眾無償使用。本文以下即以資訊生產及資訊使用這兩個構面為基礎,探討新興的開放內容(open content)生產方式。

  • 2006-08-04
    辜雅蕾

    今年野台開唱已於7月28日到7月30日在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熱鬧上場,野台開唱自1995年起於台北市立美術廣場前舉辦至今,已經超過十個年頭,台灣的各種音樂活動在這十年間蓬勃發展,而野台開唱一路沒有缺席,每年野台開唱吸引上千名國內外創作人、樂團、樂迷熱情搖滾,也成為台灣邀請最多國際音樂人參與的音樂祭典。

    比較特別的是,今年野台開唱的主辦單位規劃了「公共議題村」,讓眾多年輕人在狂歡之餘,不忘關心其他台灣社會的一些公共議題,其中包括人權、民主與環保等。台灣創用CC計畫也受邀在「公共議題村」進行「CC燒賣站」的服務,以達到推廣創用CC授權概念的目的。創用CC計畫過去與野台開唱的主辦單位TRA Music (螞蟻暴走音樂事業團隊)即有不少接觸 , 我們的想法是希望透過野台開唱聚集的音樂人與樂迷,一邊推動音樂創作人採用創用CC授權釋出作品,一邊同時讓樂迷更快瞭解創用CC授權。也因為與主辦單位的共識,而促成了這次的合作。

  • 2006-07-07
    莊庭瑞

    繼去年 6 月於美國波士頓第一次舉行的 iCommons Summit,今年的iCommons Summit(亦稱 iSummit)甫於 6 月 23 至 25 日於巴西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舉行完畢。相較於去年約 80 人,參與者多數為於各國進行創用 CC 授權條款本地化的工作者,今年的參加者高達 250人左右,且專業背景繁複,分別來自 40 多個國家。議程的安排,也非常多樣。以下依議程簡略描繪今年的會議。

    大會於 23 日早上由地主國巴西 FGV 大學法學院教授 Ronaldo Lemos 主持下開幕。 Creative Commons 董事會主席 Lawrence Lessig 回顧創用CC授權條款快速被廣為採用的情形,並和與會者分享新進的一些發展,包括微軟所新開發的 Office 軟體 plug-in ,以方便使用者選用創用 CC 授權,標示於該軟體所產生的文件中。大會也宣佈於同日起,Radiobrás (或稱 Agência Brasil ,為巴西國營的新聞通訊社)網站上的內容,將全面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2.5 」授權條款釋出。

  • 2006-06-02
    周文茵、莊庭瑞

    壹、政府出版品的公眾近用本質

    公眾對於政府的施政情形及所應提供的公共資訊,一般可以透過政府出版品來進行檢視,進而瞭解政府的政務規劃與執行、以及其成效優劣。而各政府機關亦藉由出版品,使公眾瞭解其政策方向、決策流程,進而鼓勵公眾積極關心公共事務,並與公眾建立信任的基礎。政府出版品可以說是民主政治體制裡重要的公眾資訊管道。政府出版品的眾多類型,無論是施政說明、法規彙編、資料統計、或是專案研究報告等,其目的不外於呈現決策過程、提供行政依據、反應施政成果、公告政府資訊等。政府出版品在分析政府施政運作的學術研究中,亦是重要的參考依據。依此,政府出版品的發行與使用,一般皆循「公眾近用」(public access)的原則,以求取最大的散布與公眾效益。

  • 2006-05-05
    林懿萱、莊庭瑞

    創用CC由授權條款向各領域延伸,進而發展出國際化計畫(International Commons,簡稱iCommons)、取樣授權條款(Sampling License)、Science Commons等三個計畫。

  • 2006-05-05
    林懿萱、莊庭瑞

    為什麼需要創用CC授權條款?

    一件作品在歸入「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與宣告「保留所有權利 」(all rights reserved) 之間,作者是否有其他行使權利的方式,不需透過律師、亦不會耗費過多的溝通成本,讓作品的創作者及利用者雙方都覺得便利且無損權益?創用CC(註1)為此提供了一種富彈性的授權模式。

    一群來自網路法律、智慧財產權及資訊科技等不同領域的菁英,包括 James Boyle、Michael Carroll、和 Lawrence Lessig,MIT資訊科學教授 Hal Abelson,律師轉任紀錄片製作再轉而成為網路法律專家的 Eric Saltzman,及公共領域網路出版者 Eric Eldred 等皆肯定這種可能性,並熱情、積極的投入 Creative Commons(以下簡稱CC)催生過程。CC此一非營利組織因此得以在2001年創立。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