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5
文化機構保存了許多獨特藏品,也有關於藏品的豐富知識、活動展覽消息,以及訪客的資訊與回饋記錄。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透過開放資料,可以達成機構開放取用文化資產、促成創新利用的任務,也能促成文化機構間彼此合作發展新服務。然而,機構在管理這些資料時,往往沒有意識到潛在價值,透過技術限制使用者的取用機會。
2011年九月,荷蘭開展「開放文化資料(Open Cultuur Data)」計畫,希望能開放文化資料以激發更多有用且創新的應用程式產生。此計畫聚集了許多相信開放力量的專家參與實驗,他們原本因為缺乏相關知識,或是出於對資料開放後的風險考量,而對開放資料運動猶豫不決。然而,在這場實驗後,他們獲得了開放資料的實務經驗、了解開放對於館藏的價值,甚至願意進一步成為未來開放運動的領頭羊。許多文化機構也發現,原來連結機構外的駭客、設計師、學生,可以一起挖掘出更多嶄新的資料應用方式。
圖片:by Kennisland @flickr, under CC BY-SA.
推動過程
最初,開放文化資料計畫和Hack de Overheid(駭入政府)合作,主要是使用開放政府資料創造新的應用程式。此時他們訂下一些原則,指出開放文化資料應具備以下五點特性:
- 開放文化資料包含館藏物件的數位展現,以及文化機構與館藏、活動和組織相關計畫的知識與資訊。
- 每個人都可以查詢、使用、散佈、再利用開放文化資料,可能是經由開放授權釋出,或將素材作為公眾領域提供取用。
- 開放文化資料可以經由能再次使用的數位標準型式取用。
- 會在資料部落格等處說明開放文化資料的結構和可能應用程式。
- 開放文化資料的提供者已經準備好將回答他人對於資料提出的問題,並且會尊重開放資料社群投入應用程式開發的努力。
他們將開放文化資料區分成「內容」及「詮釋資料(metadata)」。內容即數位化文化物件,像是掃描的圖畫、物件照片、數位文本,關於這些物件的描述性資訊則為詮釋資料。由於創用CC授權在世界各地使用,其授權條款也符合許多開放資料計畫對於權利開放的要求,因此成為開放資料時首選的授權方式。詮釋資料可以使用「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授權,內容則可以使用「公眾領域標章PDM」、「創用CC 姓名標示」、「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
有了這些原則後,他們開始邀請文化遺產機構的人參加工作坊及開放資料。此時,他們邀請到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阿姆斯特丹博物館、荷蘭國家電影資料館、國家檔案館、荷蘭視聽覺研究中心與國家荷蘭遺產網站提供資料集。
2011年9月敲定了一場荷蘭應用程式競賽,希望能促使開發展善用荷蘭政府的開放資料。11月底開始進行黑客松(Hackathon),開發者、程式設計員等人齊聚一堂,上述機構也在此時開放他們的資料集,並舉辦一場工作坊說明。在黑客松進行期間,一共開發了13個文化應用程式,其中8個完成度高而進一步參與競賽,種類多元,可以看出開發者對於文化資料的興趣。文化機構也從此次競賽中體會到這些數位館藏可以如何被再次利用。
Glimworm IT2使用開放圖像(Open Images)的影片與歷史搭配地理定位技術開發的Vistory應用程式,在這次競賽過程中獲得大獎。Vistory的使用者選擇一個所處位置附近的歷史影片,將影片停在當地的歷史畫面後拍攝現在的當地景象,影片就會被標記上地理位置及新照片。
2012年4月到6月,開放文化資料計畫和荷蘭的創用CC合作推出專家課程,主講授權、技術、應用等開放資料過程會遇到的課題,有17間文化機構完成課程。2012年6月到12月,則舉辦了開放文化資料競賽,徵求能以嶄新方式拓展觀眾取用管道及連結不同資料集的應用程式,首獎得主將能獲得3000歐元。參賽者有35個開放授權的資料集可以使用,共有27個應用程式參與競賽,其中8個來自專家課程的文化機構代表。
最後獲得首獎的是Muse,人們可以使用這個應用程式聚集及混搭世界名畫及自己的創作。第二名是Histagram,透過此應用程式可以使用國家檔案館的照片創作電子賀卡。第三名是SimMuseum,這是一個讓使用者擔任博物館館長、自行買賣荷蘭博物館藝術作品的遊戲。
雖然透過這幾次活動產生了40個應用程式,但是只有少數可以持續經營。另外,並非每個資料集的使用頻率都相同,同時開放內容和詮釋資料會比單獨開放詮釋資料吸引更多人使用。在所有資料集中,荷蘭國家博物館由於有12萬多幅高解析度畫像及好用的API,而成為最多人用以開發應用程式的資料集。
開放文化資料計畫之後將發展一個評估模型(GLAMetrics),用以獲得開放資料影響的實證。目前這個模型已經在測試階段,之後將進行問卷調查或舉辦工作坊了解文化機構的想法,並試圖與Europeana、OpenGLAM、GLAM-WIKI等國際計畫展開合作。最終結果將會免費在線上分享。
困難與好處
許多文化機構的代表也提出幾個開放資料時的風險。首先,資料在沒有標示出處的情況下散佈,文化機構無法因此累積聲譽,也難以控制資料的利用方式,如此一來將可能損及機構的品牌價值及營銷收入。另外,文化機構的資料(像是家譜)有些會透露個人訊息,因此也會牽涉到資料隱私的保障問題。
不過,文化機構的代表也指出,開放資料符合其使命,尤其是接受公眾資金的機構。而且透過開放,他們可以讓這些資料普及到更多網站,增加資料連結和取用的機會。使用者可以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取用、分享這些館藏,讓館藏產生更多元且嶄新的互動方式。
開放文化資料集及開發應用程式一覽表:
22間文化機構
|
開放物件
|
採取授權
|
40個應用程式 (粗體字的為現行可用者)
|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
111000張圖像
|
圖像:PD
詮釋資料:CC0
|
Art from the Rijksmuseum、Rijksmuseum、Rijksmuseum Meesterwerken、Breng afbeeldingen tot leven met Wiggle、Virtueel Museum、Heatmaps monumenten、Histagram、Muse App、SimMuseum、Maak Jezelf Rijk(s)、Muse – The Personal Mobile Museum、Doek voor in je Hoek、OpenDataNederland.org、Naar Toen、Het Virtuele Rijksmuseum、Rijksmuseum Quiz、Rijksmuseum Tijdlijn、Openarchief Twitterstreams、Open Beelden video’s verrijkt、Connected Collection、Gezichten van het Rijksmuseum、Arkyves ICONCLASS Browser
|
144050張相片、1170張地圖
|
相片:CC BY-SA、CC0
地圖:CC0
詮釋資料:CC0
|
||
70000張圖像
|
圖像:PD
詮釋資料:CC0
|
||
2100個聲音檔、12000張圖像、18000篇維基百科文章、1800支影片
|
聲音檔、圖像、文章、影片:CC BY-SA
|
||
100000 筆活動記錄
|
詮釋資料:CC0
|
||
550000張圖像、150000筆圖書館記錄
|
圖像:CC BY-SA
詮釋資料:CC0
|
||
61000筆附有脈絡資源的遺址
|
圖像:CC BY-SA
|
||
170筆電影記錄
|
詮釋資料:CC0
|
||
140000筆記錄
|
詮釋資料:CC0
|
|
|
2000張地圖
|
圖像:CC BY
詮釋資料:CC0
|
||
8500筆記錄、650張圖像
|
圖像:PD/CC0
詮釋資料:CC0
|
||
23000000筆記錄
|
詮釋資料:CC0
|
||
17000筆記錄、 2100張圖像
|
圖像:PD
詮釋資料:CC0
|
||
80張地圖
|
圖像:PD
詮釋資料:CC0
|
||
454800份手稿、11240本書
|
手稿:CC0
書:PD
詮釋資料:CC0
|
||
3500筆戰爭遺址資料
|
詮釋資料:CC0
|
||
4086171筆家譜記錄、80000筆圖像記錄(有些許圖像)
|
圖像:CC BY-SA
詮釋資料:CC0
|
||
681張圖像
|
圖像:CC BY-SA
|
||
15000張圖像
|
圖像:CC BY-SA
詮釋資料:CC0
|
||
50000張圖像
|
圖像:CC BY-SA
|
||
111張地圖
|
圖像:PD
詮釋資料:CC0
|
||
562筆記錄
|
圖像:PD
詮釋資料:CC0
|
參考資料:
- http://www.opencultuurdata.nl/english/
- http://mw2013.museumsandtheweb.com/paper/open-culture-data-opening-glam-data-bottom-up/
- http://openglam.org/2012/02/16/open-cultural-data-the-first-step-towards-open-cultural-data-in-the-netherlands/#sthash.AgnNPx5f.dpuf
- http://openglam.org/2012/03/12/open-cultural-data-success-of-cultural-apps-in-the-apps-for-the-netherlands-competition/#sthash.J4qYdSFK.dpuf
- http://openglam.org/2012/04/17/open-cultural-data-lessons-learned-and-next-steps/#sthash.DEUTppSs.dpuf
- http://openglam.org/2013/01/17/open-culture-data/#sthash.QKvmmYrl.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