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期:商業的開放心態.開放的商業型態
|
這是由台灣創用CC計畫出版的電子報,創用CC,是 Creative Commons 的中文名稱,希望透過「保留部分權利」的彈性授權,讓創作得以更加流通。「網誌選輯」選出相關網誌 (Blog、部落格) 的最新文章、「CC 專題」提供創用 CC 專題報導。
本期專文由台灣創用CC計畫同仁黃寶莉撰寫。開放的價值觀已深入各種領域中;政治上有美國歐巴馬總統,企業中有Google 等,都看到獨排眾議,擁抱分享主義的身影。企業與消費者間的互動正趨向直接、真實並密切的合作模式,您的企業是否跟上了這種合作潮流呢?
CC 網誌選輯
[公告]我們要搬家了周文茵 我們要正式把辦公室搬遷到資創中心去了,然後得處理電腦相關設定,以及把書籍、資料重新上架、歸位等搬家作業......所以,最近對外的服務可能會出現一些不穩定的狀態,還請大家包涵。如果要緊急與我們聯繫的話,還請請多多利用EMAIL:contact@creativecommons.org.tw,我們會盡快跟你聯絡的。以後大家要找我們,就請到中研院資創中心304室囉~未來電話也將改成02-27872387繼續提供服務。 (閱讀全文) | 春天就是讀書天!莊庭瑞 (trc) 誰說春天不是讀書天?在這裡跟大家介紹四本近期的論文和報告,其中兩本以英文撰寫,兩本是中文的,主題分別與創用CC授權的法律分析、公部門資訊的再次使用、文化共有財產的回顧省思、以及開放近用的趨勢發展相關。在此也簡短介紹一下作者。MelanieDulongdeRosnay是法國CC計畫的啟始人,目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也加入了荷蘭CC計畫的團隊,她的論文《創用CC授權的法律缺失:不相容性以及解決方式》對創用CC授權的法律實務議題,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PaulF.Uhlir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主任,他所編寫的《數位網路中公部門資訊的社會經濟效益》是2008年一場關於公部門資訊的研討會彙編,涵蓋了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義大利、澳洲等各國專家的分析報告。黃泰然的碩士論文《智慧財產的他者及其抵抗:公共園地與創意共用》檢視西方智慧財產論述的發展,討論戰後台灣著作註冊審查制度,並省思創意共用與資訊環保運動的定位與未來。劉聰德等人的《開放近用的機會與展望》,探討開放近用運動的現狀與趨勢,是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所屬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的研究報告。 (閱讀全文) |
美國的公部門資訊研究報告出爐- State of Play: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Peitta Wang 當CC一系列的部落格將歐洲公共部門資訊平台(European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Platform, ePSIplatform) 視為CC中再次利用公部門資訊角色的同時,美國也發表並出版了一份報告State of Play: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此報告是由美國紐約大學法律系教授(亦為美國開放政府的前技術長) ﹣Beth Noveck所撰寫。本報告分為六章,主要在檢視美國公部門資訊(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PSI)的政策與再利用之背景、並描述聯邦、州與當地政府公部門資訊的環境 。文中亦探討這些差異對於歐盟的影響,尤其是有關特定公部門資訊開放近用的經濟影響,例如氣候資訊。此外,本報告亦討論美國近來公部門資訊再次使用的發展,包括Data.gov、NIH開放近用政策,以及近來對於政府所出資的教育資源,應以開放授權釋出的需求。 來源:Jane Park, State of Play: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arch 8th, 2011參考:莊庭瑞,公部門資訊的自由取得與再次使用,February 10, 2011 (閱讀全文) | CC Media Collector: 下載、整理並混搭CC授權的媒體檔案笨笨的小B CCMediaCollector是由台灣創用CC計畫開發的Firefox附加元件,用於收集並整理網路上採創用CC授權條款的媒體。這個元件可以從支援的網站中收藏並下載媒體內容,並在瀏覽器中管理已收藏的媒體。「如何在混搭他人的內容時,確實標註必要的姓名標示」是此元件開發的原點,而此元件透過「讀取網站授權資料」和「將收藏的Metadata透過資料庫加以管理」兩大部分來達成這個目的:在瀏覽已支援的網站(目前包含Flickr、SoundCloud和Vimeo)時,瀏覽器的介面上會顯示圖示,點擊時會提供姓名標示、授權資訊與收藏狀態。在瀏覽器中提供簡易的收藏管理,目前提供的功能包含搜尋、以授權條款篩選、更改收藏項目標題、刪除項目、將收藏清單匯出為附RDFa標註的XHTML(將收藏清單匯出為XHTML+RDFa格式的檔案後,使用者可以輕易透過壓縮整個收藏所在的資料夾來分享已有的媒體收藏。)。這個介面可以從功能表的「工具->媒體收藏」開啟。 (閱讀全文) |
CC 專題:商業的開放心態.開放的商業型態
Polley Wong/文
在全球 16 個國家中擁有 21 個據點的品牌設計公司 Landor Associates 的客戶群囊括 Coca-Cola、Levi's、FedEx、HP 以及 HSBC 等公司。Landor 從 1941 年開始在各種領域,輔佐各式大小的公司創立品牌,建立行銷與廣告形象。不單單熟知世界潮流,更引領潮流的 Landor,其執行創意總監 Paul Owen 於2010年底發表了篇對2011年世界營銷的預告:
創新、影響力營銷和客戶體驗是2010年商界的時髦詞彙。消費者不再相信傳統營銷施展的虛假障眼法。要贏得消費者信任,企業必須每天、長期都要有良好的表現。而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公開合作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我們認識到,如果缺乏分享,那麼我們無法成為聰明的人,無法富有創意性和創新性。早在21世紀初,科技的爆炸性發展就已經優化了這種相互協作的關係。 …成功不再取決于遵照嚴謹的品牌指南並始終與之保持一致性,而是取決于品牌設計是否具有開放性、靈活性以及是否能帶來創新性的體驗,唯有如此才能讓品牌設計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贏得消費者的心智。(以上譯文引自「慧典市場研究報告網」)-- Paul Owen
價值觀 (Value Recognition) 與生活型態 (Life Style) 認同才能長久聚眾
開放,意味著對學習與被學習抱持敞開的態度,意味著對於自身所擁有的創意與能力,能毫無私心並充滿虛心地分享努力的成果。開放的人,當然也讓他人學習的成果建築在自己的之上,因為今日自己的成果並非單靠自己努力,也倚賴了前人的智慧累積。
商業行為的歷史演進,從以物易物、商品買賣、以及體驗服務,進化成價值觀與生活型態的商業活動。開放的價值觀已深入各種領域中;政治上有美國歐巴馬總統,企業中有Google,藝術上有韓國的 JYP Entertainment 等,都看到獨排眾議,擁抱分享主義的身影。他們信任大眾 (The Crowd) ,也認為開放才能讓大眾信任;建立在信任關係下的使用者或支持者,才會深度參與並長期支持他們的工作。企業與消費者間的互動正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趨向直接、真實並密切的合作模式,您的企業是否跟上了這種合作潮流呢?
分享行為激發新點子;新點子驅動新設計;新設計帶來新商機
協力合作 (Collaborative Working) 帶來的效果,以及給成員的滿足感,比孤軍奮鬥帶來的多。在企業內部如此,在企業外部亦然。我認為對創業作品持開放態度與商業利益完全不衝突。創意激勵新作品,分享新作品引發共鳴,所產生的共鳴具體化成另一個新作品,熱情與夢想就在這樣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成長。創業家與商人具有市場靈敏且不畏改變的特質,他們擅長在既有環境下創造新價值,激發供需互動。攤販都知道要在遊樂園或馬戲團取得周邊效益,經由協力合作層層不斷產生的新作品潮與共鳴,與因受共鳴而來的人潮,難道無法產生商業效益嗎?
種子撒在對的地方,就會生出果園
除了市場需求驅動的商業模式改變,像 Collaborative Fund 這樣的創投公司也跟上這波協力合作潮。 CNN和 TED 等媒體也極其關注「社群創投」公司 Kickstarter 的成功。藉著「資訊共享」,讓社群「共同參與」,最終使「社會共利」。以下是知名共筆部落格 Inside 對 Kickstarter 的介紹。
Kickstarter 於2009年4月上線,網站本身的定位非常明確:創意專案的募資平台(Funding platform for creative projects), Kickstarter 提供了媒合「有創意、有想法,但缺乏資金」與「有資金,也願意捐款支持好創意」的平台。 Kickstarter 相信,一個好的創意,透過適當的溝通,是可以快速地廣為流傳的;同時,集結眾人的力量來集結資金與精神上的鼓勵,可以讓你更實際也更有勇氣的實踐自己的好點子。-- Inside
Collaborative Fund 像撒種的農夫,用對的方法(資訊分享),撒在對的地方(社群中),便會生出果子以提供更多的種子,形成自給自足的生態循環,供應更廣泛的人得利。真正的挑戰在於獨排眾議撒下第一顆種子。新一代的創業家要能夠跨越傳統的商業獲利模式,帶著長遠眼光,以社會共同得益為方向,導引無遠弗屆的網路社群進入互享互惠的情境,使建立資訊共享平台者、內容貢獻者,內容吸收者三方皆贏,持續共同成長。
創用 CC 電子報於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發刊,每期規劃不同的專題,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與行動者為電子報撰寫專題文章,藉此希望讓大家更加瞭解創用 CC 的理念,也份外歡迎您提供意見。我們的聯絡方式,請參考創用 CC 網站
對於本報內容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 contact@creativecommon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