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2
還記得去年318公民運動 ( 或又稱太陽花學運 ) 期間,您於立院內外所留下的畫作、著作嗎?
也還記得當時受到這個運動的感召,而寄至立法院內的明信片、或留下的便利貼嗎?
歷時一年多的時間了,去年於立法院內搶救回來將近七千件的實體文物 [註1],包括後續國外寄來的百件實體文物及影音,已逐件完成高解析度數位化的典藏作業[註2],民眾除了得以線上隨意瀏覽縮圖找回自己曾經留下的蹤跡外,亦可透過徵集得來的直播影像來回味當時的氣氛,了解實境的狀況。
現階段除了開放瀏覽外,為了能夠讓這批已數位化的文物,能更受大眾所利用並深化公眾記憶,我們已於10/31日啟動318文物線上指認與授權的功能[註3],並鼓勵使用公眾授權 ( Public Licenses) ,供著作人能線上填寫授權聲明書,讓高解析度的數位檔案也得以釋出使用。
整個指認過程約3至5分鐘內即可完成,您需先於318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註4],透過關鍵字或 TagCloud 分類搜尋,找到當時留下的足跡,若沒有找到也別太失望,也許是當時留下了較具敏感及個人隱私的資料,系統暫時保護無法公開搜尋,但此部份後續會透過馬賽克作業的處理,將較具敏感的個人資料給模糊處理,並交由著作人決定是否公開。
至於原生數位的影音媒材,經由許多人的幫助,大部份的影音藏品得以和原始檔案的產製者聯繫,得其同意將這些檔案貢獻 到「公眾領域」 (Public Domain) ,或是以「創用CC授權」(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方式釋出,在其授權條款的容許範圍內,公眾得以自由使用這些被授權的內容。但礙於頻寬等相關資訊的限制,目前僅開放線上瀏覽,如欲取得高解析度影片,請來信告知。
我們強調,無論是實體文物的數位化檔案,還是原生數位的影音檔案,這些數位檔案的使用,需秉持文物保存以及公眾記憶的目的,而這也是我們進行這項工作的初衷。這些檔案的使用,需顧及原作者的著作人格權,以及其中人物的形象、隱私等權利。細節請見〈使用規範〉。 若您有任何著作指認的問題,可先閱讀以下指認授權流程及FAQ [註5],若還是無法解決您的問題,請來信告知。
註1:由中研院社會所、歷史語言所、台灣史研究所等3個所,合力搶救立法院內外的各式文物。
註2:由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統籌,與亞洲數位典藏合作,進行實體文物數位化以及原生與次生數位檔的典藏庫的建構。
註3:數位典藏系統由中研院資訊所統籌規劃,與拾穗者文化有限公司合作,採用開放原始碼資訊系統製作。
註4:關於318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 : http://public.318.io/about
註5:指認相關作業請參考網址 : http://public.318.io/identification_info